许多家庭中,情感问题,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的难题。怎样做,才能避免孩子因我的情绪而受到伤害?
为什么这么爱孩子的我们会对孩子发脾气?
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非对错的观念还没有形成,也谈不上有什么自我约束能力,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遵循自己的本能行动。
宝宝饿了,可能会不停地哭闹;宝宝正在玩,突然被叫去吃饭,就会产生抵抗情绪;宝宝坐不住,注意力就会开始不集中,放下作用去玩玩具,被家长打断后就会感到不快,有屈辱感……
甚至,这些所有的情绪是不分年龄的,全都是一个人正常的情绪。就像成年人在工作时间摸鱼被老板发现,即使明知是自己理亏,但心里仍然会不好受,这种情绪连成年人都需要消化一会儿,更何况是孩子。
孩子产生这些情绪,有这些行为,只能说明他们是正常人,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
既然孩子是正常的,那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生气呢?
《父母的觉醒》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多数人都有能力在浅层次上认清: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受到刺激而闹情绪。」
比如:「孩子一直哭闹,我就会烦躁。」 、「孩子对我无礼,我就会生气。」 、「孩子不做功课,我就会发作。」
不过,这些都是表层的原因,我们真正受刺激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根本上说,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体验呢?
主要有 2 个原因:
1、父母对现实的不够接纳
一触即发的状态说明我们对生活中的事充满了抵触。
反应过度其实是在说:「我不想要这种状况,我不喜欢这个样子。」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现状抱有抵触,是因为我们拒绝接受生活的形态。
首先是对孩子情绪的不接纳。孩子只是正常人,有正常的七情六欲并不能让父母满意。
偏偏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是某种「幻想中的形态」:父母说不要哭闹,宝宝就能立刻停止哭闹;父母只要说一遍快来吃饭,宝宝就能放下手中的玩具乖乖去吃饭;父母说要写完作业才能玩,孩子就会自律地照做。
然而,如果真能如此,孩子根本就不需要父母老师的存在了。
身为父母,我们能够轻易地将一些期望强加给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它们有时同孩子的本真毫无关系。
由于这些期望源于我们自身的处境,我们甚至常常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这些期望和要求却不能尊重孩子的本真。
但是,孩子不能时刻遵循父母的意思行动,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坏孩子,他们只不过是把正常的情绪表现出来了而已。
然而,父母自己并不接纳这些正常情绪,这是因为我们心里的理想形态——我们的自负感——遭到了撼动,这让我们感觉到了威胁。
因此,我们就会觉得孩子是在无理取闹,怎么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因此对孩子的指责,往往会超过他们错误的程度。这也是很多家长在发泄完自己的情绪后又会懊恼的原因,「好像孩子也没做什么一定要被骂一顿的事情。」
在这种状态下,父母的应对便失去了智慧与创造性,而只能消极地抵触。尤其在遭到了孩子抵抗的情况下,父母感受到了来自孩子的「背叛」和「攻击」,更加火冒三丈,于是变成了亲子之间的战争。在战斗模式下,父母只想赢,因此各种打骂都有可能。
2、把亲密关系理解成权力关系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提到:「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社会领域和社会领域。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在社会领域,权力让一切井然有序,而社会领域中的珍惜意味着「我珍惜你本来的样子,我也珍惜我自己,同时我们也珍惜我们的关系,我们会出现一些碰撞,但我尊重你,也尊重自己,尊重我们本来的样子。」
然而,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权力规则带回家,那就形成一种「权力的污染」,会引出很多问题。
比如,父母会觉得孩子应该听我的,孩子要按照我的意思来,认为是「听话」是孩子应该做到的,如果孩子不按照我的意思来,父母就有权力惩罚他,攻击他,理所当然地发脾气,这就是把亲密关系理解成了权力关系。
尤其是当孩子行为不好时,父母会觉得这意味着自己的「领导」是失败的、丢脸的,跟其他家长相比无地自容,爆发出「超出正常」的怒火。
甚至有的时候,其实孩子没有做错什么,是父母把自己没有处理好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还太小,往往处于弱势,是难以做出反抗的,因此父母权力就更加稳固。
乱发脾气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那么,乱发脾气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
1、影响孩子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静止脸实验」:
在当时,人们还认为婴儿不能进行社交活动。但其实,小婴儿对表情、反馈和他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
刚开始,妈妈坐下,和 1 岁左右的孩子玩耍。她和宝宝打招呼,宝宝给妈妈反馈。宝宝随便指不同的地方,妈妈顺着看,给她鼓励,和她交流。不同的表情变化配合宝宝的意图,宝宝喜欢这样的交流。
然后,静止脸实验开始,妈妈故意面无表情,不对宝宝做任何反馈,宝宝马上就发现了不对劲,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注意。
她使出吃奶的劲让妈妈回来,她对着妈妈笑,指向远方,之前妈妈都会顺着手指看,但现在无论他把手放在妈妈面前、尖叫,妈妈仍然表现得面无表情。
不到2分钟,宝宝没有得到正常反馈,她马上表现出了负面情绪,转身到处看,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很快,宝宝就感到绝望,忍不住开始崩溃大哭。
实验结果表明,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里,宝宝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她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会出现衰老的情况。
实验结束后,妈妈赶紧开始说话了,宝宝稳定下来。这种情况被分成了三类:好的、坏的、最糟糕的。
好的:就是正常的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情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但那些都是正常的事情,我们都是这么对我们的孩子的,都是这么做的,偶尔的心情不好不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坏的:就是当有些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婴儿无法自己克服这些情况,但是当婴儿崩溃的时候,妈妈积极反馈,然后继续和宝宝玩。宝宝在和妈妈的互动中,渡过了这样一段情绪与社交危机。
最糟糕的:就是你一直漠视宝宝的哭声,认为他哭累了,就不会哭了。你没有给宝宝任何机会让宝宝再回到好的情境中,没有修复的机会,他们不会有什么变化,他们就卡在那个糟糕的情境中了。
可以看出,一次糟糕的情绪体验,能给小婴儿带来多大的伤害,所以千万不要觉得长大以后孩子就忘了,因为很多时候伤害已经形成了。
2、孩子难以正确面对困境
如果在暴戾、不悦、疏远中成长,或是伴随着情绪化的父母,孩子就会误认为生活里充满了对立。
所有的情景都变得需要「对付」,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你怎么敢这样?」 「情况怎么会是这样?」和「他们怎么敢这样?」
人们一旦陷入这种情绪之中,就会带有沉重的权力感,结果他们会反复告诉自己:「我应该得到更好的。」他们认为生活应当为自己提供快乐的经历,所以他们不惜代价地避免痛苦。
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他们很快就归咎于他人,认为:「都是他们的错。」这样他们便可以安慰自己:「我有权利急躁不安!」
3、孩子会复制父母的坏脾气
如果你的孩子看到一张长期愤怒的脸,听到一个愤怒的声音,那就是他更有可能成为的人。携带如此情感烙印的孩子,一旦变成了家长,也会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
如果孩子的表现同父母的计划有出入,没有遵守父母的命令,而是按着自己的步调发展,那么父母也许会用暴怒的方式对其施加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从中学会了恐惧,而不是尊敬。
他们相信,改变事物的唯一方式就是对他人施加凌人的威权;结果,他们依样画葫芦地教养自己的孩子。
有朝一日,这些孩子也将变成小独裁者;他们会带着敌意回应周围的世界,甚至会变得暴力。
一个孩子如果完全被笼罩在父母的盛怒之下,那么多年以后当他自己变成了家长,就很有可能将受辱的童年阴影复制一遍。
连表示尊重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的家长,只能导致孩子变得自恋,并最终变成一个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无力无助的家长。
4、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有人说:「发脾气、讲道理、刻意感动」是三大最无用的教育方法。甚至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经常表达愤怒,孩子会更容易难以管教。
当父母冲孩子发脾气时,孩子的内心往往是封闭的,他的重点放在父母发脾气和逃避上,而不是放在改正错误上,比如有的孩子会用手捂住耳朵,有的孩子则会大哭。
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父母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崩溃,于是一直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变得小心翼翼,没有安全感。
并且,在轻易摧毁孩子安全感的同时,也在破坏父母和孩子间的亲子关系,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呢?
首先,正确处理负面情绪,不代表我们不能向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更不意味着回避情绪。
因为,父母刻意回避情绪、忍气吞声,孩子并不会因此养成理智温和的性格,反而很可能在性格和情商发展的过程中埋下隐患。
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曾指出:家庭教育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适当地表达我们的愤怒,释放自己,又不伤害到孩子。
结合这几年跟我们家小圆子和小团子相处的经验,以及自己的学习,跟大家分享几点很实用的经验:
1、察觉情绪,治愈愤怒的过去
其实,育儿是一项治愈性的活动,它可以告诉我们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并激励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伤痕」,如果父母的过去充满了未解决的愤怒,或者在面对孩子之前情绪波动很大,在最终伤害孩子之前,需要采取措施治愈自己,我们可以在平时问问自己:
你小时候是否受到严厉惩罚,给你留下了哪些伤害?
你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吗?
你感觉到内心缺乏平静吗?
在察觉到自己的问题后,找出让你生气的现状,比如对工作、爱人、自己或孩子的不满。这时就能在头脑中把情绪隔离一下,试图聚焦到当下的事件中。
2、学会示弱,用「我」来替代「你」
「你 」传递出的是指责,而「我」表达的,是感受。
当我们处在负面情绪中时,最容易脱口而出的就是「你」,以一种非常强势的姿态面对孩子。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真让我失望!」
「你再不听话……」
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妨学一学霍思燕的「绿茶式育儿」,适当示弱,用「我」来开头,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同时,也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情绪理解,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3、接纳自己,表达你的爱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有句话:「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脾气。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羞愧。」
其实,在他人或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自己最需要的是一个拥抱和安抚,而不是防御反击。先让自己给自己和孩子这样的接纳和拥抱。
但是,有的家长会担心,接纳自己、接纳孩子,会让孩子变得骄纵,只有严厉管教才能收获一个好孩子。
实际上,这是混淆了「接纳」和「溺爱」、「纵容」。接纳指的是:看见真实存在,理解情绪和自我的真实,不扭曲、不回避,也不作战,而是能从容处理。
如果生活中,我们没忍住控制情绪,吼了孩子,甚至说了重话,事后一定抱抱孩子,诚恳温柔的为自己伤害了他的感受道歉。爱孩子的话,也不妨多说几次,因为孩子最怕的不是我们生他们的气,而是我们不爱他们。
选择支付方式:
付款成功后即可下载
如有疑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gq_bm后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