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群居哺乳动物具备通过叫声进行母幼识别的机制, 而有关独栖动物的母幼识别机制鲜有研究。大熊猫是典型的独栖动物,母兽主要栖息在植被条件较好的原始生境中,其视觉、嗅觉通讯会受到一定限制, 幼仔面临着黄喉貂等天敌捕食的风险, 母兽对幼仔叫声的正确识别和理解, 可能会直接影响并决定幼仔的存活。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生物多样性》发表的一项成果显示,大熊猫母兽确实可以根据幼仔的尖叫声辨别自己的后代。
大熊猫幼仔的体重约为成年大熊猫的0.1%, 幼仔需要母兽高度关怀才能存活和成长。叫声是0?45日龄大熊猫幼仔向其母兽传递生理需求或所处状态的主要方式。然而, 母兽能否根据幼仔的叫声识别自己的后代,过去科学家并不清楚。
已有报道显示,大熊猫幼仔有3类叫声:吱吱叫、尖叫和咯咯叫。其中咯咯叫是幼仔在具有生理需求时发出, 主要功能是刺激母兽对其生理需求做出行为响应, 如哺乳、辅助幼仔排便等; 而吱吱叫和尖叫均是在幼仔受外部刺激时发出, 主要功能是激起母兽对其安抚和照顾, 这两种叫声具有相同的功能。在0?45日龄, 尖叫是幼仔发出频次最多的一种叫声, 也是母兽做出行为响应频次最多的叫声。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以274条大熊猫幼仔的尖叫声为例, 首先对其进行个体独特性分析, 然后通过叫声回放以及母兽对所回放的两种叫声的行为反应, 验证大熊猫母兽能否辨别出其亲生幼仔。
结果发现, 尖叫声的17个声学参数中有14个具有潜在的个体判别能力; 进一步的判别分析结果显示, 基于这17个声学参数, 78.5%的尖叫声被正确分配到对应的幼仔; 叫声回放实验的结果显示, 母兽在行为上更倾向其亲生幼仔的尖叫声。
这项研究首次发现圈养条件下新生大熊猫幼仔的尖叫声具有个体独特性, 能够编码幼仔的身份信息, 并证明大熊猫母兽能够通过尖叫声识别其亲生幼仔。结果也表明, 圈养条件下独栖哺乳动物也具有母幼识别的能力。这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和圈养大熊猫繁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biopersity-science.net/CN/Y2023/V31/I1/22362
选择支付方式:
付款成功后即可下载
如有疑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gq_bm后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