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家科学院(以下简称德科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第一届“科学与未来”系列双边研讨会,并共同签署为“面向未来,探索未知”的《北京宣言》,共同倡议加强基础研究并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两国科学院的互信、共识与合作。今年7月3日-7日,德科院院长杰拉德·豪格一行到访中国,为推动两国科学院继续推进《北京宣言》中的倡议,加强双方的科学交流与合作,推动青年人才培养,致力于共同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
豪格抵京时,北京城正笼罩在40℃的高温里。作为古气候学、古海洋学的研究者,他切身感受到“这或许正是全球变暖趋势的一部分。”
在豪格看来,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因为我们共享同一个大气层和同一个海洋”。
“依据《巴黎协定》的承诺,我们只剩下10到15年的时间来实现2℃的气候目标,如果错过了这个窗口,其产生的影响将不可预计。”豪格直言,气候危机迫在眉睫,全球合作至关重要。
在此次行程中,吉拉德·豪格一行先后到访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相关科研进展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两国科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为解决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贡献科学力量。
“我能清楚的感受到大家的共通之处。”豪格这样形容他与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的交流体验,“那就是——我们都是好奇心驱动的科学家,讲述同一种科学语言,交流合作中有很大的信任。”
加强青年科学家培养
在《北京宣言》中,两国科学院曾承诺,将以“科学与未来”为主题举办系列专题活动,促进青年科学家的成长。第一届“科学与未来”研讨会就举办了青年科学家论坛,两国共36位青年学者分别做专题报告,并与顶尖科学家进行交流。
“博士生、博士后等年轻科学家的相互学习于两国而言非常关键,其中也包括文化层面的交流。”豪格用个人经历告诉《中国科学报》,充分的交流,建立个人伙伴关系非常重要,这种关系有时会持续一生。
豪格表示,2024年德科院与中国科学院将在柏林共同举办第二届“科学与未来”研讨会,届时资深学者和年轻科学家们将会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等全球性问题。
《北京宣言》还指出,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学进步是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所在。作为德国马普学会气候地球化学方向的负责人,豪格一直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如果你把科学研究看作是医生看病,我从事的气候变化研究便是诊断,而治疗是通过工程技术来实现。如果没有精确的诊断,很难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两者同等重要。”豪格说,“我期望有更多年轻科学家能够投身到基础研究中。”
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
德科院也承担着对公众开展科学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工作。“我们在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进行科学传播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尽管这并不容易。”豪格谈到,德科院已经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了声明,也不断通过科学活动、出版物、社交媒体等科学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德科院在运作社交媒体上投入了大量时间,但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情况。“目前只有几万人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账号。”豪格遗憾表示,“德科院发布的内容非常可靠,本应被数百万人关注,但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
此外,豪格提到,科研机构解读的往往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向公众传播时,难免会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本知识。他在走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模拟实验室时,见到了一个非常出色的面向公众的科普展览,内容通俗易懂,高科技的场景让它颇具科幻意味,应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观学习。他认为,科研机构在科学传播领域亟待做出更多改进,从而将这些复杂的主题更好地传递给公众。
选择支付方式:
付款成功后即可下载
如有疑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gq_bm后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