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强调“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
我国形式与内容俱佳的科普产出并不鲜见。比如“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20年来的2000多场报告,大多是形式活泼、内容严谨的科普精品。
此外,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历史上,数学家华罗庚的“双法”系列科普作品、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至今影响深远,而徐迟创作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创作的《小木屋》将科学家故事与报告文学相结合,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选择。
近年来,张景中院士《漫话数学》系列科普著作,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向公众传递数学之美;汪品先院士《深海浅说》则以设问叙事的形式由浅及深地介绍深海……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指引下投身科普事业,不断丰富科普供给。
然而,面对总书记的殷切期望、面对强烈的科普需求、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将形式与内容融合的高水平科普供给仍显不足。
以科普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的图书供给为例,根据《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虽然我国科普图书2020年出版总量已达9853.6万册,但“创作手法较为单一,引进图书居多,优秀原创作品较少”的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科普内容“强行故事化”“人为低幼化”“文图无关”的形式创新失败之作更是不在少数。这些已成为制约公众科学素质持续快速提高的“短板”。
随着科普从知识输出转向价值引领,补“短板”的任务日益紧迫,而破解之道就在科技资源科普化,关键则在于“科普创新”。
要加快科普机制创新,积极响应在科技计划项目中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的呼吁。在加强任务考核的同时,强化对科技工作者和高水平科教机构参与科普的奖励力度、激励手段,形成科普内容与形式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要提升科普管理创新,大力发展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大力丰富科普产品表现形式、大力优化科普活动组织模式。以专业科普工作者融入科研团队的方式支撑和帮助科技工作者提升科普能力,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产出更多优质丰富的内容。
要深化科普渠道创新,推动科普产出与媒体深度融合、与信息技术紧密耦合、与生活有机结合。促进科普上飞机、进地铁、入电梯……形成科普就在你我身边的“包围”态势。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科技需要持续创新,科普同样也需要持续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高质量科普供给,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沃土。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科学传播部副主任)
选择支付方式:
付款成功后即可下载
如有疑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gq_bm后咨询客服